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学林网 发稿日期:2025-07-07
本报讯(记者秦宇龙)“中药通过发酵炮制一方面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药用品种、减毒;另一方面大分子物质经过微生物代谢后产生大量的小分子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达到增强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目的。”在7月5~6日于河南省周口市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药发酵技术传承发展大会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炮制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振凌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中药发酵炮制技术传承创新的情况。
张振凌表示,中药发酵炮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炮制技术,产品应用广泛,既可作为药用,又可作为大健康食品开发,因此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日在主旨报告中,阐述了中药发酵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与现代化解决策略,并以淡豆豉和六神曲为例,分享了发酵中微生物及成分变化的相关研究。她表示中药发酵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应通过多学科交叉,探究发酵工程微生物变化,关注发酵过程酶的作用;优化发酵工艺,分析化学成分变化,从而加强控制发酵中的关键因素。
全国名中医郑玉玲表示,中药发酵技术既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应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中药发酵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仁迪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如昌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发酵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优化发酵工艺提升药物疗效,并进一步宣传推广中药发酵技术,让这项传统炮制技艺造福更多基层百姓。
会上,《中国中医药报》社与山东仁迪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开展合作,向基层医生赠阅《中国中医药报》,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人掌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学习名医名家临床经验,促进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
郑玉玲,河南省名中医周立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手术麻醉科、疼痛科主任医师高秀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田野等专家针对基层医务人员日常诊疗需求,结合自身临床案例,分享了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相关疾病、银屑病等的中医药诊疗经验。
会议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培训部主办,北京中科上医中医学研究院、国润堂互联网医院承办,来自全国20余个省区市的1000余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参会。
下一篇:为何说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件大事